数据域划分是数据仓库设计与数据治理的重要环节,其目的是将复杂的企业数据按照业务逻辑、主题相关性及管理需求进行合理组织,以提升数据的可用性、一致性及管理效率。以下是数据域划分的典型步骤:

  1. 业务理解与分析识别业务领域:梳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,明确各个业务部门的功能和职责,识别出主要的业务领域或业务线。业务流程梳理:深入了解各业务领域的具体运作流程,包括数据产生、流转、使用的全过程。关键业务实体识别:确定在业务流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实体(如客户、产品、订单、交易等),这些实体往往成为数据域划分的基础。确定业务总线矩阵:根据业务调研得到的信息确定数据总线矩阵(二维表格),其中行代表不同的业务过程(即数据仓库中的事实表),列代表共享的维度(即维度表)。

小技巧-数据域划分步骤

  2. 主题识别与归类主题定义:基于业务实体及其相互关系,定义数据主题。数据主题是高度抽象且与业务密切相关的数据集合,通常围绕某一核心业务概念展开。主题归类:将相似或相关的主题进行归类,形成数据域。数据域应涵盖同一业务领域内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一组主题,如客户域、产品域、销售域、财务域等。

  3. 数据源分析与映射数据源识别:列出涉及业务数据的所有内部系统、外部接口、文件等数据来源。数据元素映射:分析各数据源中的数据元素(字段),将其与已识别的主题域和业务实体进行映射,明确数据元素所属的主题域。

  4. 数据域边界定义明确域边界:为每个数据域划定明确的边界,界定其包含的数据范围。边界应确保域内数据的完整性,同时避免跨域数据冗余。定义域间关系:识别并记录数据域之间的依赖关系、交互关系,如主从关系、关联关系、引用关系等,确保数据在域间的逻辑连贯性。

  5. 数据模型设计概念模型设计:基于划分好的数据域,设计符合业务语义的高层概念模型,包括实体、属性、关系等。逻辑模型细化:进一步细化概念模型,确定数据表结构、键、外键、数据类型等细节,形成逻辑数据模型。物理模型设计:考虑存储技术、性能优化等因素,将逻辑模型转化为适应特定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。

  6. 数据质量管理与治理制定域内数据标准:为每个数据域制定数据标准、规范和字典,确保域内数据的一致性。数据清洗与整合:实施数据清洗、转换和整合工作,分解编写SQL脚本,落到调度系统中。数据质量监控:为每个数据表加上业务逻辑校验,解决数据质量问题,确保域内数据质量。数据权限与安全:设定数据域访问权限,实施数据安全策略,确保数据在合规、安全的前提下被有效利用。

  7. 持续监控与优化监控数据域运行:建立数据域运行监控机制,定期评估数据域的健康状况、数据质量、性能表现等。响应业务变化:随着业务发展和需求变更,及时调整数据域划分,更新数据模型,保持数据架构与业务同步。反馈与改进:收集用户反馈,分析数据使用情况,持续优化数据域划分及数据模型,提升数据服务效能。

  通过以上步骤,可以系统性地进行数据域划分,构建出既符合业务需求又利于数据管理的数据架构,为后续的数据仓库建设、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奠定坚实基础。